与许多围绕新媒体的概念一样,共同创作也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人们对共同创造的兴趣日益高涨,但与此同时,围绕这一概念的混乱局面似乎也只增不减。目前有大量的推特和博客在进行中,各种概念如共同创造、开放式创新、众包和用户主导设计被毫无顾忌地广泛讨论。
在对共同创造的热情中,许多人似乎忽视了这一现象的真正含义。共同创造的标签很容易应用于各种举措,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些举措与传统的小组研究或奖项竞赛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后者近年来尤为流行,设计师或学生团队无需与客户进行任何重大互动就能提出针对特定问题的解决方案。
将旧技术提升到通过一些装饰技巧进行共同创作的趋势是有风险的。这不仅导致概念模糊,而且还破坏了共同创造的合法附加值。很快皇帝就没衣服了……
众包还是共同创造?
这其中有恶意吗?我认为更多的是机会主义或真正的意见分歧。诸如RedesignMe和Battle of Concepts等著名例子似乎是众包平台,而不是共同创作平台。在这两种情况下,任务都是通过公开竞争外包给外部感兴趣的团体。似乎没有像共同创造 Botim 数据 那样,在客户和外部各方之间进行对话、丰富和反馈的密集迭代过程。
共同创造顺便说一句,众包的精神之父杰夫·豪( Jeff Howe,另见此处)指出,外部群体应该是分散的(未定义),因为您无法提前知道谁最终最适合完成这项任务。在 RedesignMe 和概念之战中,你不再看到一个分散的、临时的团体,而是一个永久的参与者社区。未定义变成了已定义,这样一来,成功众包的先决条件之一就被破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