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价值 用户规模平均单体用户价值- 总成本 因为不同的产品有不同的商业模式,而不同的商业模式对于这三个指标的口径会不同,比如一个电商产品,用户规模有可能是站内付费用户数,单体用户价值可能是平均每个付费用户在站内的付费金额,成本可能是人力成本、流量投放物料成本、交付供给成本等。
高阶增长和初级增长的差距可能体现在: 对数据的理解和处理经验; 对于快速低成本的找到增长线索的能力; 对各种单点增长问题的解决能力和思路; 搭建增长模型的能力、通过调整业务模式获得增长的能力; 结合业务模型或商业模型理解增长背后的逻辑的能力。
二、内增长和外增长 一般会认为:增长等于裂变,等于获客,等于投放,等于RRR…… 而我觉得这些都较片面,如果从一个产品的内和外来看,用户增长可被分为外增长和内增长: 外增长 用户获取渠道投放、裂变转介绍、换量、 [比如双减前的一起作业就是这种模式获客的] 等,曾经沧海~ 曾经教育行业有过很多裂变的经典案例,当然典中典还得看拼多多了。
内增长 从新用户承接到流失的全过程管理。在产品内设计和优化用户转化路径,并通过数据分析发现洞察制定策略,以实现用户价值最大化。
一般流程包括新用户激活、留存、变现、自传播以RRR举例,常见的玩法会有:用户成长体系、用户激励体系、用户分层运营、用户生命周期价值管理LT、防流失体系、用户召回等等。
数据驱动;当中的每一块单拿出来都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方向来玩。 个人认为内增长比外增长相对来说逻辑性更强,复杂度更高一些;可能这句话说的有点坐井观天了。
那就先跳出来看看内增长吧。 怎么理解内增长?可以从三个词来建立一个框架来理解,模型、数据、策略。 模型:即增长模型。
是一系列密切相关,并可互相影响的数据指标。 没有一个完全 paytm 数据库 通用的模型,各公司各业务差异很大,就算类似RRR这样的模型也并不是适用于一切业务。
搭建增长模型的前提是对业务的理解,先有业务模型,理解业务模型的基础上再来搭建增长模型。 一般公司会有三个主要模型:商业模型或财务模型——全局业务模型——局部业务模型,而增长模型是业务模型的组成部分。
数据一般分为: 业务数据:用于监测业务进展和健康度。如:流量、用户数、活跃用户数、销售额等。 基础数据:用于描绘用户画像或给用户打标签。
如:年龄、地区、职业、喜好、学校、性别、家庭状况等。 行为数据:用于对用户成长路径、用户行为特征等进行分析。
如:用户使用某功能或购买某商品、消费某内容等。 策略:就是基于模型和数据发现的机会点形成的实验假设,基于假设设计的产品或运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