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 of 1

可能会对该机构的生命造成不利影响

Posted: Mon Mar 24, 2025 4:19 am
by pappu6329
2024 年 9 月 3 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因涉嫌在乌克兰战争期间犯下战争罪而被国际刑事法院逮捕(例如谢尔盖·瓦西里耶夫),这是自逮捕令发布以来,普京首次访问国际刑事法院缔约国(蒙古)。尽管蒙古要求逮捕普京,但蒙古并未这样做。2024 年 10 月 24 日,第二预审分庭(“PTC II”)作出裁决,认定蒙古未遵守其逮捕普京的请求(“蒙古裁决”)。虽然这一发现是可以预见的,但该裁决的推理偏离了先例,表明了第二预审分庭的新思维方式。我的观点是,这种思维方式——我称之为“愤世嫉俗的唯我论”——。鉴于法院逮捕两名非缔约国政治领导人——普京和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的艰巨任务,国际刑事法院应该认真重新考虑如何与各国接触以确保其合作。

推理的转换及其意义

蒙古案的裁决必须结合著名的巴希尔案的背景来看待。除了巴希尔案中存在安理会的提交,而普京案中没有提交安理会的提交外,所有法律相关方面的情况都是一样的:要求一个缔约国逮捕一个非缔约国的国家元首。巴希尔案中所 阿根廷资源 有相关分庭都得出结论,逮捕不会侵犯巴希尔的豁免权,因此,法院请求逮捕的国家(“被请求国”)没有遵守请求。但提供了两种不同的推理:“习惯法途径”(针对马拉维、乍得和约旦的裁决(上诉分庭))和“安全理事会决议途径”(刚果民主共和国、南非、乌干达、吉布提、约旦(PTC II)和约旦(上诉分庭))(有关详细分析,请参阅 C Kreß《国际刑事法院罗马规约》(第 4 版,2022 年)第 2626-2663 页中的“第 98 条”)。后者依赖安全理事会第 1593 号决议,而前者则以习惯法为基础。上诉分庭在巴希尔案中一致认可习惯法途径,并裁定:

“没有任何国家实践或法律确信能够支持根据习惯国际法,国家元首在国际法庭享有豁免权。”(第 1 段)

尽管其举证责任倒置存在问题,但分庭有效地努力证明根据适用习惯不存在个人豁免权。因此,可以预料,这条途径将成为未来诉讼程序中遵循的推理路线,包括普京案(例如参见刘云清案)。蒙古也期待同样的结果,从其广泛批评习惯法途径的书面陈述中可以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