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方向,所以他们要转
Posted: Wed Feb 19, 2025 8:12 am
来源:Quantum Zeigeist
IBM的策略已经经历了几次演变。现在大家都知道,IBM认为量子纠错是可行的,因为这方面的改进是可以实现的。而且关键是谷歌的团队比IBM的人员要少得多。所以IBM就一直在做这些事情。作为行业先锋,有时候年轻企业反而比它更有效率。比如另外一家大公司(因为这是非公开信息,我就不具体说是哪家),也在把自己的路线图转向量子纠错,要对标谷歌。一看到其他大公司取得突破,他们也想突然倒戈,转向这个方向。因为他们以前认为可能要很晚才能做出东西,但现在做的反而是最早的。
D-wave 有点难,因为他们的路径一直是做量子退火计算,这就意味着他们的路径是跟量子纠错完全是背道而驰的。但是也有历史原因,为什么D-wave是最早的纯量子计算公司?说实话,在那个年代大家认为可编程通用计算机是不存在的,所谓的数字计算机是不存在的,或者很难造出来的。
所以他们的公司创始初衷就是通过简单易实现的退火量子计算去做专一化的量子计算机,它不能被用来编程来做所谓的量子纠错,也不能通过编程去做通用量子算法。但是他们认为通过做专业化的量子计算机可以更早的实现商业化价值。现在回头看,这是一个错误的选择。
泓君:你不认可这条路线?那他们现在有转变吗?
Roger:他们公司的创始到现在都是走量子退变也是要 冰岛 whatsapp 号码列表 有过程的,相当于要彻底换方向了。我不是完全不认可,他们也许能找到很多使用案例,但是会发现之前认为很难实现的量子计算的路径,反而现在可能更早实现,而且关键实现之后的影响还更大。
来源:ScientificAmerican
泓君:所以纠错现在看起来是一个 比较主流,更受大家认可的方向?
Roger:对,因为已经做出来了,活生生的例子也摆在那里了。就像黄仁勋或者说很多人说张口闭口就是什么要十五年、二十年、三十年。但是大家仔细想一想,有什么技术人类开发了十几、二十年,或者说到现在这个阶段还要开发十几二十年的?
泓君:可控核聚变?
Roger:可控核聚变它本质上并不完全是个技术实验问题。因为想当年人类做核物理,从证明做出了第一个裂变反应,就真的只是做了一个实验室的很小规模,裂变反应是分下来几个原子弹的规模,到最后产生一个两代产品直接“落地”,字面意义的“落地”,用了三年的时间,再跨越一个世代,用了可能不到十年的时间。
IBM的策略已经经历了几次演变。现在大家都知道,IBM认为量子纠错是可行的,因为这方面的改进是可以实现的。而且关键是谷歌的团队比IBM的人员要少得多。所以IBM就一直在做这些事情。作为行业先锋,有时候年轻企业反而比它更有效率。比如另外一家大公司(因为这是非公开信息,我就不具体说是哪家),也在把自己的路线图转向量子纠错,要对标谷歌。一看到其他大公司取得突破,他们也想突然倒戈,转向这个方向。因为他们以前认为可能要很晚才能做出东西,但现在做的反而是最早的。
D-wave 有点难,因为他们的路径一直是做量子退火计算,这就意味着他们的路径是跟量子纠错完全是背道而驰的。但是也有历史原因,为什么D-wave是最早的纯量子计算公司?说实话,在那个年代大家认为可编程通用计算机是不存在的,所谓的数字计算机是不存在的,或者很难造出来的。
所以他们的公司创始初衷就是通过简单易实现的退火量子计算去做专一化的量子计算机,它不能被用来编程来做所谓的量子纠错,也不能通过编程去做通用量子算法。但是他们认为通过做专业化的量子计算机可以更早的实现商业化价值。现在回头看,这是一个错误的选择。
泓君:你不认可这条路线?那他们现在有转变吗?
Roger:他们公司的创始到现在都是走量子退变也是要 冰岛 whatsapp 号码列表 有过程的,相当于要彻底换方向了。我不是完全不认可,他们也许能找到很多使用案例,但是会发现之前认为很难实现的量子计算的路径,反而现在可能更早实现,而且关键实现之后的影响还更大。
来源:ScientificAmerican
泓君:所以纠错现在看起来是一个 比较主流,更受大家认可的方向?
Roger:对,因为已经做出来了,活生生的例子也摆在那里了。就像黄仁勋或者说很多人说张口闭口就是什么要十五年、二十年、三十年。但是大家仔细想一想,有什么技术人类开发了十几、二十年,或者说到现在这个阶段还要开发十几二十年的?
泓君:可控核聚变?
Roger:可控核聚变它本质上并不完全是个技术实验问题。因为想当年人类做核物理,从证明做出了第一个裂变反应,就真的只是做了一个实验室的很小规模,裂变反应是分下来几个原子弹的规模,到最后产生一个两代产品直接“落地”,字面意义的“落地”,用了三年的时间,再跨越一个世代,用了可能不到十年的时间。